故事十一:生产与管理一体化——asphericon 如何搬入新总部
搬迁,即便只是城市内部搬家,也是一个巨大的后勤挑战,混乱几乎不可避免。简而言之,这是一项压力巨大的任务。无论计划多么周详,总会有东西损坏、遗失或出现纰漏。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挑战的规模,不妨回想你个人搬家的经历——再加上价值数百万欧元、每台重达数吨的机器!
图 1:愿景之地——2010 年时 asphericon 现总部的建筑工地
让我们回到 2011 年,那时 asphericon 第一栋集生产设施于一体的公司大楼即将投入使用。这处位于耶拿 JenA4 工业园区的新址,总投资约 500 万欧元,凝聚了许多新理念。在此前租用的耶拿科技与创新园场地早已无法满足公司日益扩大的规模,而这处拥有超过 1,600 平方米的新生产区域,正好为我们提升制造能力提供了理想基础。大家都期待着搬入这座将研发、开发和生产整合于一地的新总部。新建的办公区域总面积约 600 平方米,意味着生产与管理不再分离,员工们也能更紧密地参与所有内部流程。此外,这座现代化建筑的基本结构也有助于加强内部融合。它以促进沟通为设计理念,能够激发员工间的想法交流与合作。
图 2:2011 年初的奠基仪式。与 CEO Sven Kiontke 和 Alexander Zschäbitz 一同出席的还有当时的耶拿市长 Albrecht Schröter(左三)和耶拿经济促进局总经理 Wilfried Röpke(右二)
新大楼的另一个重点是智能、环保的建筑理念,尤其是屋顶光伏系统和余热回收供暖装置。时至今日,asphericon 仍受益于这一生态可持续的总部规划,并在近年不断扩展,新增了多项电动出行服务。例如,早在 2016 年,公司就已在总部外设立了耶拿首批充电桩之一,为新引进的电动车队提供保障。
图 3:屋顶视角。自 2014 年起,asphericon 便拥有自家的光伏系统,不仅发电,还供电动车使用
建筑工程快速推进,新总部于 2011 年 10 月竣工,用时不到一年。接下来就是一项真正的物流挑战——向新址搬迁的工作正式启动。我们深知生产必须尽快重启,以免影响客户订单,因此整个搬迁时间只定为一周。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每个人的全力投入。除了无数箱子的转移,我们还需安装全新的高效生产线。而原生产车间的重型设备——每一台都重达数吨——也必须一并运送并重新安装。
图 4:设备全部顺利搬回后,asphericon 准备好开启历史新篇章
asphericon 在搬运重型设备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几年前,一台价值不菲的新机器到货时,曾引发一场“小风波”。为了将设备从卡车搬入生产车间,公司专门租了一台叉车。不巧的是,前一晚下了大雨,地面湿滑。大日子到了,满载机器的卡车驶入院内,准备卸货——然而意外发生了。叉车不仅没能抬起机器,反而前轮被举离地面,整车“翘了起来”!显然,机器比叉车更强大。生产经理拼命抱住叉车,试图将其拉回地面,但无济于事。最后,问题是靠一台五吨级叉车才得以解决。“现在回忆起来我们都笑了,但当时简直是一场噩梦!”CEO Alexander Zschäbitz 回忆道。顺便一提,那位奋力救叉车的生产经理后来成了公司的健康与安全主管!;)
图 5:叉车搬运重型设备——这次顺利完成!
吃一堑,长一智。2011 年的大搬迁进行得非常顺利,新大楼也在 11 月隆重启用。从那以后,asphericon 不断成长,仅五年后我们就着手将生产面积从 2,300 平方米扩大至 5,000 平方米。asphericon 已从初创公司成长为技术领军者。员工人数也从 2011 年的约 50 人发展至如今遍布全球三地的 170 多人的强大团队。尽管公司已跨入新阶段,但“那台被机器吊起来的叉车”的故事,仍让老员工们回味无穷。既然我们连这样的挑战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开启新的生产基地呢?
想知道更多故事?敬请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