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asphericon —— 一切的起点
如何开启一个公司二十周年的故事系列?
“千万别从创立讲起!”有人可能会这么想,太过套路了。可如果asphericon的创始故事本身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说呢?
Sven Kiontke 毕业论文《非球面抛光的模拟》封面页
asphericon的创立正值新千年的开端,彼时万象更新、机遇无限。
20多岁的Sven Kiontke,是一位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聪明机灵、卷发凌乱,标志性的T恤加牛仔裤打扮。他在1999年撰写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受到“半自动化流程可简化并革新光学元件制造流程”这一想法的驱动,他深入研究,并以优异成绩完成论文。成果是一套可以实现非球面磨削和抛光的软件。验证结果令人信服。但Sven并不是那种拿到文凭就满足的人。他天生具有研究者的好奇心和对“更多”的不懈追求,这也成了他未来每个项目的核心驱动力。
这项论文中的潜力,必须要被转化成现实。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
Sven铭记祖父的信条:“容易的路固然轻松,但真正让人成长的是艰难之路。”借着千禧年初期那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氛围,他首次尝试创业。然而,这次尝试失败了。但失败是成长的组成部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成长。
如今若问Sven Kiontke当初哪来的勇气再次启程,他会说这源于个人成长:“当时我在商学院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在那里我认真梳理了自己的选项。最终结果非常明确,我也下定决心创办asphericon。”
Sven Kiontke 的原始招募启事
但Sven并不想再孤军奋战。他在寻找相信这项技术和理念的伙伴。因为他经常路过耶拿大学的布告栏,于是他看到了一个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好机会。他迅速写好招募启事,打印复印后贴上公告板:
“有前景的耶拿创业公司寻求富有热情的商业合伙人,希望与公司共同成长,并愿意投入。”
他清楚自己的长处,也知道需要一个可以补足自己、并专注其他领域的合作伙伴。很快电话响起,电话那头是Alexander Zschäbitz。
“2001年2月初,一位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大学布告栏上贴了张启事,就贴在租房广告旁边,写着‘寻找联合创始人’。那天晚上我就过去了,撕下了一张联系方式。”当时刚完成经济学学位的Alexander Zschäbitz回忆道,“那张纸条我现在还留着。”他笑着说。
asphericon创始团队:Alexander Zschäbitz(CEO)、Sven Kiontke(CEO)和Thomas Kurschel(CTO)
通过学院的关系,Sven Kiontke又认识了计算机科学家Thomas Kurschel。两人思维契合、交流顺畅,一起继续开发这套软件。如今担任asphericon CTO的Thomas Kurschel回忆起当年创业的艰难,那个时候他家里连网络都没有。他描述当年初创时期的工作氛围:
“那是段很艰苦的时光。2001年我们在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开始创业,我们有一个‘神圣的枕头’,大家轮流靠着它休息一会儿。我们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就靠那个枕头撑着。想想现在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我们的那套软件,这二十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超过一天。”
三人组就此成型:Sven Kiontke负责技术,Thomas Kurschel提供专业支持,Alexander Zschäbitz则有商业头脑。asphericon正式诞生。
未完待续……